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

2021-03-26 00:00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广东各地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开展医药健康制度改革试验,推动荔湾医药健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合荔湾区医药健康产业实际,创建荔湾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将试验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整合粤港澳三地要素资源,推动医、药、研、养、健、游与下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科技等深度融合发展,拓展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产业链,将试验区打造成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支撑区、粤港澳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和国家中医药复兴战略重要承载区,引领大湾区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二)功能定位

  国家中医药复兴战略承载区。依托荔湾中医药产业优势,拓展中医药产业链,加快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创建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全球中医药创新中心,开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医疗卫生国际交流与产业合作,探索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中医药产业标准体系。建立中医药海外中心,加速实现我国中医药传统理论、中医药服务以及中医药文化等更好地服务于全球中医药发展,推动岭南中医药走向世界。

  粤港澳医药健康创新合作示范区。以推进粤港澳三地共建世界一流“健康湾区”、医疗健康共同体为目标,聚力大湾区优质医药医疗健康资源,发挥珠三角市场、产业、科技优势以及港澳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率先组建跨区域医药健康创新合作联盟。探索三地合作方式灵活、合作主体多元、合作渠道畅顺的医药健康创新合作新体系、新模式、新路径,助力实现粤港澳在医药科技开发和医疗服务对接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和创新发展。

  大湾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积极融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在荔湾汇聚,形成珠江东西两岸医药健康对接的重要枢纽。推动部署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实验室及新型研发机构。促进医药健康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发展,着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化学药制剂、现代中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和高端医疗。充分利用全球医药医疗健康资源,将荔湾打造成医药创新策源地、尖端医学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以及国际高端诊疗中心。

  全球医药商贸服务中心。发挥千年商都的文化底蕴优势,着力发展医药商贸,建设国际医药供应链服务中心,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打造医药商贸物流产业和中医药线上线下交易平台,打造价格指数、广东指数。建设医疗器械进出口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健康管理、会议会展、总部经济、文化体验、健康旅游等产业,打造国际大健康企业总部集聚区,将荔湾建设成为立足广州、面向全国、辐射世界的全球医药商贸服务中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形成创新驱动的医药健康制造业、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业、特色鲜明的跨界融合新业态,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显著,优质医疗资源和健康产品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智慧医疗、生命科技等新技术应用更加广泛,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新模式不断涌现,中医药产业发展取得领先优势,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集聚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跨国企业,形成一批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平台、投融资平台和开放合作平台,新业态占比明显增加,对国际国内健康消费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荔湾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态势初步确立。

  到2030年,生命科技创新、健康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新药研发、产业创新、大数据等领域取得明显突破,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医疗健康服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形成产业融合互动、资源集约共享、服务链条完整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总体发展水平位居粤港澳大湾区前列。

  (四)总体布局

  根据广州市以及荔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围绕打造成为国家中医药复兴战略承载区、粤港澳医药健康创新合作示范区、大湾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新高地和全球医药商贸中心的战略定位,结合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要素配置条件,构建荔湾试验区“一岛一港一带多组团”的空间格局。

  大坦沙国际健康岛,全岛面积3.55平方公里,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及商业金融用地的规划总建筑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聚焦医、疗、研、养、游的高端领域,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国际高端医疗机构开展的医疗服务为核心,带动智慧医疗、康复医疗、第三方医学检验、健康管理、科研培训、养老养生、健康旅游以及健康金融等产业发展,打造国际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岭南特色的医养结合休闲胜地。

  广州国际医药港,位于荔湾区东沙街,广州环城高速北侧,环翠北路南侧,芳村大道以东,紧邻珠江后航道,规划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建设健康方舟、粤港澳国际健康合作区、中医药创新硅谷、智慧健康生活示范区四大功能区,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大健康产业门户和枢纽、永不落幕的大健康产业交易博览会、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的孵化和体验平台以及粤港澳健康医疗旅游和生活目的地。

  珠江南岸沿江产业带,上接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下连广州国际医药港。“一带”连接“一岛”和“一港”,其间包含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南方央企总部集聚区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涵盖的金融、科技、物流、文化等产业和领域成为建设医药健康试验区的有力支撑。

  多组团包括以广药集团、清平中药材市场等传统医药企业为中心的现代中医药组团,以360大健康、恒金堂、七乐康、跑合网等新型医疗健康业态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组团,聚焦生物医药研发和创新的生物医药组团,以广州国览医疗器械城为主要载体的医疗器械组团,以及开展医药健康创新创业企业孵化的医药健康创业组团。各大组团空间上错位布局,功能上互为补充和支撑,与“一岛一港一带”共同构成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的总体格局。

医药健康产业空间布局图

  二、主要任务

  (一)发挥产业优势,推动中医药率先发展

  1.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升级。促进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融合,加强中药设计与优化、制药过程系统控制等现代技术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和参与国家中医药关键设备重大专项,支持中药企业利用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加大中医药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服务、中药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运用大数据、基因检测技术等现代科技,深度挖掘、解密偏方、秘方、验方,挖掘一批疗效确切的中医名方特色制剂,建设区域性中药制剂中心。依托区内中药企业集团,重点瞄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老年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等,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中药新药品种。打造中药饮片知名品牌,做精做深西洋参产业。推动中医药品牌建设,柔性引进院士、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等,建设一批名中医诊疗中心、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等,提升采芝林、敬修堂等中药老字号价值,完善“国医馆”系列品牌。建设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平台,提高中医药解决重大疾病问题的能力。

  2.提升中医药国际化水平。推动中药全产业链质量评价体系和粤港澳大湾区中药国际标准权威研究机构建设,发挥广州市药品检验所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影响力,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产品质量标准,掌握国际标准的话语权。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共建集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对接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以国家级中医药质量控制基地和国际健康产业交流平台为合作对象,整合荔湾中医药、医疗、教育、科技产业优势及澳门科研能力和人才、旅游资源,共同打造中医药产业走向世界的“一带一路”桥头堡。支持区内中医药生产、服务企业建设中医药海外交易中心,扩大中医药服务出口,培育中医药出口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国际医疗服务质量认证,推进与国际医疗保险企业合作等,将荔湾区建设成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3.创建中药材价格“广东指数”。设立广东省中药材交易所,建设广州国际医药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中药材”国际交易平台,打造集贵细中药材交易采购、电子商务和信息查询、药品检验和鉴证及中药材汇展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医药商贸服务中心。联动普宁中药材专业市场、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德庆南药健康产业基地,通过引入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成都荷花池、广西玉林、昆明菊花园、广东普宁等全国六大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全国产地采集点,建立覆盖全国区域的中药材价格采集体系,共同打造中药材价格“广东指数”。为中药材市场定价、调整经营品种、控制库存等提供依据,形成对全国乃至全球中药材市场的引领作用。探索推动建设以人民币定价的绿色中药材国际期货现货交易平台,开展国际国内交易,争取国际中药材交易定价权。

  4.打造中医药全球创新中心。以服务全球为目标,重点推进现代中药研发及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等,提高中药产品附加值。聚焦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中药标准物资库等领域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强对经典名方和药典资料的分析,建立症、病、诊、方、药辩证统一的资料数据库,大力提升中医药科学发展能力和全球服务能力。支持区内企业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联合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等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和现代中药新型研发机构,引领国际中医药创新。争取国家支持,在试验区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药新药评审中心(试点),先行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审评审批体系;允许长期在港澳市场注册流通、实践验证安全可靠、为港澳同胞充分认可的中医药品,参照国内古代经典名方注册管理办法,在试验区简化其制剂的注册流程。

  5.拓展中医药健康产业链。挖掘整合旅游资源、中医药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服务有机融合,将医疗保健、中草药种植展示、中医药文化展示、药膳美食、中医美容有机结合,打造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打造健康旅游特色区域,支持区内中药龙头企业开展医药工业旅游项目,建设集中药生产加工、养生保健、中医文化宣传、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以中医文化、预防、保健、康复、养生为主题的健康园,探索中医药膳服务和中医药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开展中医治未病、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康复等特色服务。

  6.促进中医药文化全球传播。以环球中医药大会等为载体,创新中医药话语体系,搭建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健康产业交流合作的桥梁,树立“健康广东”的独特名片。推动名老中医传承创新工作室建设,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学术技艺,收集整理民间验方、传承中医药技法,推动岭南中医妇科、针灸、骨伤、儿科等学术流派繁荣发展。以凉茶文化、药膳文化等岭南特色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建设体验馆,鼓励国外中医爱好者到体验馆学习中医、享受中医药服务,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二)强化系统集成,推进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发展

  1.引导医药健康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建设医药健康与数字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围绕5G医疗、AI医疗、药物智能研发、医疗大数据、智能医疗机器人等重点应用方向,实施“医药健康+数字”融合工程,培育医药健康新业态。打造全国医药健康数字服务中心,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药物早期研发、药物临床数据分析、医学诊断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形成生物数据集成开发应用领先优势,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医学影像、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理等数字服务业态。全面推进智能传感器、大数据等技术在全区医疗设备、诊疗系统上的协同应用。支持恒金堂、七乐康等互联网医疗企业建立区域性“互联网+医疗健康中心”平台,应用5G、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在线医疗服务新模式。加快西门子远程医疗展示中心建设,完善产品研发、临床研究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孵化等功能。建设区域健康信息大数据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医疗医药融合发展方面抢占先机。依托广州市3D打印产业园,大力发展精准医疗,支持3D打印研究成果在牙科以及骨科手术模拟、植入体、康复辅助器等领域应用。

  2.建设国际医药供应链重要节点。面向全球配置资源,争取将广东自贸区贸易投资有关支持政策延伸到广州国际医药港,谋划建设荔湾医药保税交易中心,开展药物进出口贸易、跨境直购等业务。在广州国际医药港设立医药类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港澳合法上市的非处方类药品可在市场内限额销售。发展中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展示交易、中医药创新与孵化、医疗健康服务等多种业态,打造国家医药产业创新孵化基地、国际大健康产业总部基地和永不落幕的大健康产业“广交会”。以广州国览医疗器械城为主要载体,建设医疗器械注册人委托服务基地,面向全球规划建设品牌展示中心、外贸出口医疗器械展示交易中心、康复家用器械与可穿戴设备展示交易中心,吸引全球医疗器械生产商和经营企业进驻,为国内外医疗器械采购商和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举办国际健康产业大会和中医药国际高峰论坛,以新药展示及药品集中采购中心为目标,打造医药健康领域全球新都会。积极培育大型跨国药品流通企业,打造面向大湾区、辐射全国的药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以及国际医药供应链重要节点。

  3.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与新加坡龙头企业合作开发大坦沙国际健康岛,以国际高端医疗服务为核心,围绕服务国际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健康医疗需求,建立功能完善、无缝衔接、自然和谐的国际高端健康医疗服务基地及岭南特色的医养结合休闲胜地。重点围绕呼吸专科、肿瘤防治、干细胞应用、整形美容、抗衰老、健康管理、康复疗养等领域,紧密结合临床,发展精准医疗。加快与新加坡的莱佛士医院、百汇医疗集团,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康复医院等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高端医疗机构。推动与广东省人民医院、绿叶国际医疗管理(广州)等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心血管中心。建设消费医疗集聚区“MedicalMall”,引进国际和国内高端医美、康复等专业医学中心,打造消费医疗专业运营载体。争取国家允许试验区内医疗机构提供获得发达国家或地区(欧盟、美国、日本等)主管机构批准的血液净化、功能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免疫与基因治疗等前沿医疗服务,支持成熟可靠的前沿医疗技术和先进医疗方案进入临床应用。大力发展特色专科医疗服务,带动康复医疗、第三方医学检验与影像、健康管理、养老养生等产业发展,建设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发展高地。

  (三)汇聚科创要素,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1.构建医药研发和应用平台。依托医药健康领域的国家、省、市、区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机构,聚焦中药现代化、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等创新前沿和关键技术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建设广州医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荔湾园区),围绕创新医学检验服务、医疗器械创制、创新药物研发与销售、中医药创新与服务等方向,争取组建呼吸健康与生命科学国家实验室,构筑急性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及其相关生物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高地。争取组建钟南山院士团队创新创业基地、广州医大中西医结合创新中心、广州医大遗传医学创新应用中心、广州医大精准医学研究院等平台。组建广州市中药饮片行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中药饮片炮制规范重点技术研究。建设呼吸系统国际医学中心,建立以呼吸药物评价为特色的、综合性临床前药物安全性及药效评价中心,打造呼吸系统疾病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疾病药物、生物类药物、精准医学检查相关试剂(药物)等为主要特色的评价体系,为国内外药企、药物研发机构等提供符合药品注册要求的临床前药物评价服务。

  2.提升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专业院校的对接合作,引入专业院校分支机构和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全面提升重大科研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鼓励区内企业开展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科技研发能力。支持医药企业拓展优质仿制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全产业链,重点加强仿制药品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引进国际知名医药企业研发中心,聚焦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创新药研发及生物类似药物研发,推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和肿瘤治疗技术,以及基因芯片诊断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参与中日(广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汇聚全球生物医药领域顶级科研机构和领军人才来荔湾子园区开展新药物、新型医疗器械等最前沿生物技术研究,构建以医药健康产业资本为特色、行业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物医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3.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遴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和团队,并通过设立医药健康前沿创新专项,给予持续稳定支持。加强医药健康领域顶尖人才和团队的服务,切实做好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配套保障。鼓励港澳医务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实施科技型企业家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医药科技型企业家积极申报。支持建设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经验传承。推进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办学办医,引进国家级中医学科带头人,并形成学科发展联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对接国内外科研院所,引进医药健康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扶持一批医药健康产业孵化器,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企业。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培养平台作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四)深化对外合作,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开放发展

  1.打造粤港澳医药健康共同体荔湾样板。以医药健康产业为抓手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与港澳合作建设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医疗中心。支持港澳医疗卫生机构在荔湾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设置医疗机构,便利港澳医师注册执业。对港澳已依法批准上市但未获得内地保健食品注册证书的保健食品,经授权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备案后,允许在试验区指定机构销售。深化与港澳养老产业合作,支持港澳投资者在荔湾按规定以独资、合资或合作等方式兴办养老等社会服务机构。引入民间资本,吸引港澳资本,共同设立养老产业合作基金。将荔湾的医药企业优势、医疗教育配套优势与港澳的科研实力有序对接,构建“中医药”+“高端医疗”+“养老护理”+“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产业链,形成功能互补、产业联动、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与中新广州知识城联动发展,争取将其新药临床试验基地在荔湾落户,形成中新知识城重大医疗健康创新研发成果+大坦沙国际健康城、广州国际医药港孵化、产业化的合作新局面。

  2.拓展医药健康国际发展空间。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建立健全对话机制,着力推进在国际医疗健康人才培养、国际创新药研发、临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联合国项目事务署等国际组织合作,借助其在项目管理、全球资源整合等方面优势和影响力,为荔湾在项目管理、国际采购管理、全球项目推动与资源链接、机构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服务。鼓励区内医药健康企业“抱团出海”,进入“一带一路”医疗卫生适宜项目并参与开发,支持与沿线国家开展医药贸易、医药制造和研发合作,依托互联网开展远程跨境医疗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医药健康生态圈。积极开展国际医学科研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建立与罗氏、辉瑞、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国际知名医疗研发机构和创新药企业的委托研发合作关系,探索跨国特许经营和研发合作新模式,深化靶向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前瞻性生物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广州绿叶医疗国际医院,导入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医疗资源,依托先进的临床路径、疗效评价、患者体验设计等实现国际标准的卓越疗效和患者体验。推动与各国医疗产业、医疗保险、国际货币结算、海关申报和检验检疫、外交签证等方面政策对接,加强医疗专业技术资格互认和医院认证方面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中医学科和中医资格的国际认可,减少外国医疗服务贸易障碍。

  (五)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构建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机制。对标国际医药健康通行规则和检验监管模式,对接国际医疗认证体系,向全球公认的医疗服务、检测标准和康复认证体系看齐。支持新型第三方医学检验检测技术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以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为核心,对接美国FDA和欧盟CE认证体系,促进第三方医学检测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制定对医药健康产业跨境投融资风险、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商业保理风险和负面清单管理风险等的具体防范措施。对于药品及医疗器械的进口及使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进口药物和医疗器械使用安全。争取国家支持,允许在试验区内简化医疗机构制剂审批流程,适当降低医疗机构制剂研发和生产标准。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对在试验区内进行临床试验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开通优先审批的绿色通道。

  2.优化医药健康投融资体系。优化产业投资环境,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完善多元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机构对健康产业创新型业态、小微企业开展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多渠道上市融资或挂牌融资。探索医疗健康企业的国际融资模式,吸引海外资本介入。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平台运营模式,与金融投资企业、生物医药企业、专业咨询与评估机构、财富管理公司等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关系。探索采用购买新药知识产权、与海外生物医药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等多元投资模式,为国际创新药、创新技术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健康、养老领域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大湾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创新工场、IDG等一批国内外顶尖风投机构落户,推动全区医药健康领域的资金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

  3.创新医药健康领域管理模式。加强制度设计,打破资源多重管理、相互分离的局面,推动医疗、医药、旅游、养老等细分领域资源整合、布局优化。进一步简政放权,着力优化政府审批流程,简化项目审批环节,改善政府服务,建立医养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强化精准服务,提供注册登记便利、落实税费优惠、便捷融资等服务。增强医药健康发展的组织建设能力,统筹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病毒瘟疫综合防控体系、健康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建设,形成发展一盘棋,实现民生事业、城市建设和高质量经济发展的统筹。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荔湾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工作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工作方案,系统部署产业发展。统筹研究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协调重大项目规划、立项和实施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配套,制定实施意见,落实工作责任,做好统筹协调,强化要素保障,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方案实施。

  (二)强化政策和财税支持。积极向国家和广东省、广州市争取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扶持。争取复制推广海南博鳌乐城等国内医疗健康先行区政策创新成果。用好政府财政资金杠杆,通过利益机制创新,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鼓励发展支持医药健康重点领域和项目建设的投资基金,支持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争取省、市级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着重解决重大项目资金来源问题,加强对项目申报单位的服务和指导。争取国家支持,在试验区设立国家级中医药国际贸易基金。争取省的支持,研究在试验区设立省级创新药品、创新器械加速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试验区成立国际创新药品(器械)加速平台。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境外高端紧缺人才,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并对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医药健康产业紧缺高层次人才,给予住房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医药健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三)完善基础配套。加快推进快捷路二期(东沙—石岗隧道)、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白鹅潭大道(花地河—洲头咀隧道)、大坦沙大桥系统工程(白沙河大桥)等一批市政道路建设,稳步推进地铁建设,织密轨道交通路网,形成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实现5G无线网络全覆盖。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供水、排水、防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宜居环境。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准入门槛,强化环评、能评机制,实行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推动“三生融合”发展。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